【使命在心 担当在行】杨志敏:甘洒汗水为乡亲 -ag官方登录入口

【使命在心 担当在行】杨志敏:甘洒汗水为乡亲
薛立平 夏雪   2019-12-02   来源:河南邮政

  他个头不高,皮肤黝黑而粗糙,是普通劳动人民中的一员,但他坚守岗位16年,为乡亲们送去了190多万份报刊,近50万件各类邮件,无一差错,投递里程相当于8次长征,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信念和行动诉说着不平凡的动人事迹,他就是洛宁县杨坡邮政所的投递员杨志敏。

兢兢业业践职责

  杨志敏负责的投递区域包括17个行政村、33个自然村,服务2万余人。杨坡的每条崎岖小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,路边的每颗小草都清晰记得他的身影。虽然投递一封信、一份报纸看似简单,但背后是他的默默坚持和辛勤付出。

  2006年夏,连续几天的雨,加之上游水库泄洪,使通往窑头村必经的小河水位不断上涨,可是一件法院专递必须及时送到用户手中。此时河水已齐腰深,水流湍急,杨志敏这个完全不习水性的“旱鸭子”,为了及时把邮件送到用户手中,把两条裤腿往上一挽,要趟水过河。汹涌的洪水裹着枯枝和泥沙,冲得他几乎站立不住,只能脚不离地小步向对岸挪去,几步之遥他硬生生走了十几分钟。过河后,惊魂未定的他顾不得休息,拖着被洪水打湿的衣裤,顶着淅淅沥沥的雨,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泞小路,又步行了一里多地,才把邮件交到了用户手上。

  2010年8月,杨志敏准备往牛头村下的一个自然村投递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时,发现信件上没有收件人的联系电话。为了及时送达邮件,杨志敏就向牛头村村支书打听。村支书告诉他,这个自然村在偏僻的山上,离村子远,而且只有两户人家,如果不熟悉地形,很难找到收件人。但是,杨志敏想到这份通知书对考生来说可能就是希望和未来,是考生走出山里的机会,饱含着全家人长久的期盼,他毅然决然上山寻找。几番周折后,终于在一片烟田中找到了收件人。可杨志敏正要下山时,却下了起大雨。山野空旷,他无处躲避,只好骑上溅满了泥水的摩托车“滑行”下山,成了“泥人”。

助人为乐献爱心

  杨志敏工作兢兢业业,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,他把用户当成亲人,利用工作间隙主动帮助空巢老人,今天给刘大娘捎点儿油,明天给张大爷打桶水……做着力所能及的事。

  郭头村东河的独居老人胡金才,已经70多岁了,家中只有三孔破窑洞。为了排解老人的寂寞,杨志敏经常到老人家里,陪他说说话,帮他做些家务,又专门为他订了一份《快乐老人报》。老人腿脚不灵便,他就主动帮老人存取款、取包裹、买东西……“我义务跑一趟,老人家就少走一趟山路。”杨志敏说。

  日子久了,老人对杨志敏像对儿子一样,每看到杨志敏拿着报纸,沿着弯弯的土路,向家里走来,老人的心就甭提有多温暖!有一次,老人一定要留杨志敏吃饭,他执拗不过又恐伤了老人的一片诚心,就留了下来,谁知老人竟在他的面条里放了四个鸡蛋!因为在老人家中,没有比鸡蛋更珍贵的了!

不忘初心勇担当

  “当投递员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咱们老百姓。”杨志敏始终牢记着邮政投递员为民服务的宗旨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,杨志敏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坚定理想信念,牢记初心使命,用行动诠释着邮政投递员的本色,用担当履行着党员的责任。

  杨志敏时刻牢记着自己的党员身份,主动参与到当地的脱贫攻坚战中,积极进村入户帮扶贫困群众,每周入户不低于3次。在对接帮扶贫困户刘老汉的3年时间里,杨志敏除了为他送去生活用品外,还常年为他订阅报刊,让他和家人及时掌握扶贫政策,学习致富信息,增强脱贫能力。在杨志敏的精心帮扶下,刘老汉一家通过光伏项目、外出务工等在2018年底摆脱了贫困,踏上了奔向小康的希望之路。

  杨志敏16年如一日的坚守岗位、勤恳工作,连续多年被洛宁县分公司评为“优秀投递员”。在2015年全国投递服务质量劳动竞赛中,杨志敏凭借熟练高超的工作技能被集团公司评为“五星投递员”;2019年,他被河南省邮政分公司评为“优秀投递员”,被洛阳市总工会授予“市五一劳动奖章”。

网站地图